第262章 一口清经-《高铁首席专家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武文杰想法,叫干得清。

    三个方案,拿到课堂上让大家议,大家觉得,几个方案似乎各自有各自的道理,但还都不够贴切。

    议了半天,一直在听的技术教头说了自己的意见:“在你们这三个名字中各取一字,看行不行。”

    把劳模常的方案取头一个字,江一水的方案取第二个字,武文杰的方案取第三个字。

    那是啥?一口清!

    这个名字,博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同。

    “好!就叫一口清了!”

    你要知道,后来,“一口清”这个名字,伴随着中国高铁,广为人知。当然,这是后话了。

    咱中国人,得有中国人自己的方法。就像一口清,外人看上去很好玩,有些国外的人甚至可能觉得有些怪怪的,但它真的很对咱中国人的路子。

    “淬火班”继续进行,劳模常也愈发兴奋。

    他发现,自己居然蔫不出溜总结出那么些经验呢,而那些经验,之前多数还处于皮和馅的状态,没包成饺子咧。

    在他看来,这“淬火班”就像个饺子馆,帮他把肚子里的那些皮和馅,一一包成饺子,再端给大家。

    接下来的一方经验,让班里的学员对劳模常又是爱又是“恨”。

    大家还记得当年车辆对待质量责任的态度吗?还记得他对于武文杰主动承担责任的态度吗?

    逃避责任,逃避处罚,是人类的天性。

    当时,在车辆的眼里,在混球等一种工友的眼里,主动承担责任的武文杰就是个十足的大傻瓜。

    而武文杰的这一点,与劳模常不谋而合。

    劳模常从来不怕自己承担责任,不但不怕,自己还主动留下可能让自己担责的痕迹和线索。

    做法很简单,他记操作日志。

    一言以蔽之,他自己做的任何工件,最后装在哪台柴油机或者转向架上,这个大部件,又被安在了哪台机车里,这台机车又配属哪个铁路局,哪个铁路分局,属于哪个机务段,又在哪条线路上运行。

    有时在食堂吃饭,广播开着,里面忽然说,哪里的铁路运输出现问题,哪一趟列车出了故障,劳模常第一时间就能反应过来,这列火车上的活是不是经过自己的手。
    第(2/3)页